中国台湾芯片崛起的早期推手

  • 2025-07-22 01:20:08
  • 562

早在台积电诞生的数年前,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卡弗·米德就悄然播下了中国台湾半导体崛起的种子。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口述历史访谈中曾承认,纯晶圆代工的商业模式部分受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卡弗·米德的启发。

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张志军阅读了米德和施乐公司帕克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恩·康威于 1978 年合著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简介》一书。

这篇开创性的著作——通常被称为 IC 设计的“圣经”——引入了一种突破性的设计方法,将 IC 设计与制造分开,催化了半导体行业的范式转变,即所谓的“米德-康威革命”。

在DARPA的资助下,米德继续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早期基础,为Synopsys和Cadence等公司铺平了道路,并引发了美国IC设计创新的热潮。

张忠谋可能没有想到,早在他出任中国台湾工研院院长的五年前,这位有着羊胡子的传奇学者就已经通过工研院将全球最前沿的半导体设计革命带到了中国台湾。

米德曾预测,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兴起,半导体行业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设备设计将变成系统设计,制造将演变为‘代工服务’。”

在新书《从边缘到核心: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如何成为世界心脏》中,前工研院院长、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施金泰和前行政院经建会主委、台大经济学教授陈天赐讲述了米德如何在中国台湾“找到弟子”——他的愿景最终在这里扎根。

时任工研院集成电路中心主任的施金泰回忆说,工研院院长方贤齐的一位朋友的女儿,恰好是米德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曾提到她的教授想访问中国台湾。

然而,由于米德参与了美国国防部的项目,他的身份很敏感,他要求对他的行程保密。

施振泰早在米德的论文正式发表之前就已审阅过该论文,这要归功于当时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孔祥重(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哈佛大学盖茨教授)提供的早期预印本。施振泰当时非常震惊:芯片真的可以用计算机来设计吗?

米德到访期间,施崇棠几乎成了他的“东道主”,甚至带他周末去了太鲁阁。他们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位暑假回家的大学生,恰巧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让米德对中国台湾的人才素质印象深刻。

施崇棠受到启发,经常访问美国大学,观察米德所带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程。

他突然想到一个新想法:没有深厚的半导体知识或资金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现在可以设计芯片,甚至创办公司。

“这非常适合中国台湾,”施崇棠回忆道,并指出这种新的设计驱动模式非常适合中国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台积电首笔盈利来自岛内市场

施崇棠领导的 VLSI 项目——后来为台积电奠定了基础——深受米德愿景的影响。

1982年,工研院电子研究服务组织(ERSO)成立联合设计中心,购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宏碁、神通等民营企业培养IC设计人才。张忠谋后来指出,虽然米德暗示了专门代工的可能性,但“当时还没有纯粹的代工市场”。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市场当时还不存在,台积电是如何在第二年就实现盈利的?毕竟,台积电的成立距离米德的书出版不过几年时间。

据《从边缘到核心》报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与中国台湾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相结合,催生了一批本土集成电路设计初创企业,例如 1987 年成立的硅谷集成系统公司 (SiS),为台积电提供了新兴的国内客户群。

张忠谋在自传中证实,台积电最初两年的营收全部来自岛内客户。到1988年,中国台湾已拥有超过50家IC设计公司,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地区第二大IC设计产业集群。这些客户主要为中国台湾的个人电脑行业供应CPU芯片组等热门芯片。

施崇棠和陈崇祯的研究表明,1989年至2001年间,中国台湾IC设计产出的出口量不到一半,凸显出本土需求如何为台积电带来了“第一桶金”。

书中的见解解答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

日本的过度自信如何导致其错失PC时代

本书澄清的第二个谜团与前述中国台湾个人电脑产业的繁荣有关。

正如宏碁联合创始人戴中和曾在我的播客中所说,“中国台湾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抓住了个人电脑浪潮,而日本没有。”

我经常思考这句话。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导消费电子行业的日本,在个人电脑领域却几乎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施崇棠和陈崇禧在书中提出了独到的分析:日本的“过度自信”。

在消费电子产品的黄金时代,日本在 CRT 电视、录像机和游戏机方面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政府错误地认为它可以在个人电脑市场复制这种成功。

他们押注了 NEC 的 PC-98 平台,该平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占据了日本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最终输给了 IBM 兼容 PC(主要在中国台湾制造)和苹果 Mac。

“日本在个人电脑行业失败了,因为它选择了一种与更广泛的全球体系隔绝的技术架构。这一决定阻碍了日本计算机向境外扩张,”施崇棠和陈文写道。

这次失败产生了连锁反应。由于缺乏全球竞争力,日本的个人电脑制造商无法支撑其国内的DRAM产业,使其在日后容易受到韩国竞争的影响。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