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117亿, 知名汽车巨头宣布破产! 这款国产车, 将彻底退出中国
- 2025-07-15 08:22:31
- 788
文 | 空纸
前言
十年前,硬派越野在中国车市掀起一阵热潮,一批主打SUV车型的合资品牌乘势而上。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一家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广汽菲克,凭借Jeep的品牌光环和出色的市场营销策略,迅速崛起,从默默无闻成为市场焦点。
然而,仅仅数年之后,这个曾经声势浩大的品牌却黯然退场,背负百亿巨债,走向破产清算。
“黑马”横空出世
2010年,广汽集团与意大利-美国汽车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签署协议,以50:50的股比成立广汽菲克汽车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高达170亿元,标志着Jeep品牌正式进入中国本土化生产的时代。
公司总部设在湖南长沙,并在长沙和广州建立两座现代化工厂,总产能超过30万辆。这种高起点的布局,充分显示了广汽集团对“欧美系”战略的重视,也为后续市场攻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公司专门成立汽车销售公司,全面负责营销与售后。次年,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国产SUV集中上市,均采用Jeep家族经典设计与越野技术,但价格却大幅低于进口版本。这种“高性价比+品牌背书”的组合,在彼时供需两旺的SUV市场中极具吸引力。
2016年,广汽菲克销量达到17.99万辆,同比增长260%;2017年更进一步,突破22.23万辆,成为当年SUV市场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Jeep车型在一线城市和新兴中产消费群体中获得高度认同,销售终端一度人满为患,广告遍布媒体平台,品牌形象直追一线主流合资厂商。
彼时,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表示,Jeep是集团欧美战略的核心棋子,与自主品牌和日系品牌三足鼎立,未来将冲击300万辆年产销量目标。这一时期的广汽菲克,风光无限,仿佛市场格局中的“黑马”角色已然坐实。
从顶峰坠落
然而,高光时刻如昙花一现。自2018年开始,广汽菲克销量开始快速下滑,从2017年的22万辆骤降至12.52万辆,次年跌至7.39万辆。2020年仅售出4.05万辆,2021年更是萎缩至2.01万辆。到了2022年上半年,销量只有1861辆,同比暴跌超过84%。8月起,产量与销量双双清零,广汽菲克在短短四年时间,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断崖式”跌落。
为何如此剧变?首先是产品更新严重滞后。自由光和自由侠等车型自上市后,基本维持原设计,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重大改款或推出换代产品。消费者对“Jeep”的品牌新鲜感逐渐褪去,而车型配置落后、设计老旧的问题日益暴露。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带来巨大冲击。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厂商不断推出智能化、高配置、价格亲民的SUV产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抢占市场。尤其是在10-20万元价格带,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远超广汽菲克。
更为关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球的关键阶段,广汽菲克严重缺乏转型意识,继续专注燃油车业务,完全错过电动化红利窗口。相比之下,广汽集团旗下的埃安品牌早早布局新能源赛道,产品迭代频繁,销量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
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合资双方的关系恶化。2020和2021年,广汽与FCA(后与PSA合并成为Stellantis)共同注资40亿元试图拯救公司,但收效甚微。2022年初,Stellantis突然宣布欲将持股比例从50%提高至75%,意图控股,这一行为引发广汽集团强烈不满,双方公开反目。7月,Stellantis宣布撤资,Jeep品牌在中国仅保留进口车和“轻资产”模式经营,合资公司彻底失去外方支持。
破产终局
随着销量归零、资金枯竭,广汽菲克最终走向破产程序。2022年10月,广汽集团董事会批准其破产申请;同年11月,长沙中院正式受理破产清算案。到2025年7月8日,法院裁定广汽菲克破产结案,标志着这家曾经风光一时的合资车企正式宣告“死亡”。
根据破产管理人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公司总资产仅剩73.22亿元,负债高达81.13亿元,净资产为负7.91亿元。法院确认的无异议债权高达40.44亿元,但公司全部资产的清算价值仅为19.15亿元,根本无法覆盖债务,资不抵债已成定局。
让人尴尬的是,广汽菲克留下的“家底”虽看似丰厚,却无人问津。包括长沙工厂在内的37万平方米厂房、德国进口冲压线、激光焊接机器人、7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104项注册商标与17项技术资料,多次在司法平台进行拍卖。
2024年7月20日,第一次拍卖起拍价19.15亿元,无人出价;第二次降至15.32亿元,依然流拍;第三次打八折至12.25亿元,继续流拍。市场对此毫无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批设备和厂房几乎全是为传统燃油车设计,在新能源时代已失去竞争力,再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带来回报。
管理人虽积极招商引资,甚至寻求地方政府支持,但最终仍未找到愿意接盘的企业。破产清算面临的最大难题,不仅是资产“贬值”,更是失去了适配未来产业方向的“使用价值”。
结语
广汽菲克的故事,既是一段快速崛起又迅速崩塌的商业传奇,也是一面照见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痛点的镜子。从合资辉煌到全面瓦解,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限于产品老化、错失新能源时机或内部分歧,更深层的是对变化迟钝、战略摇摆和对市场趋势误判的代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埃安则在这场大洗牌中脱颖而出。2023年上半年,埃安销量突破20.93万辆,同比增长108.81%,占集团新能源销量比重超过20%。AION S和AION Y系列成了街头常见车型,成为广汽集团转型成功的标志。
广汽菲克的结局提醒着每一个车企:技术壁垒和品牌影响力并非长久护盾,唯有紧跟时代、主动革新,才能真正赢得未来。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任何固守传统、盲目自信的企业,都可能在一夜之间从高峰跌落谷底。风口的方向,决定了市场的命运。而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唯有转身够快,才能避免成为“时代的弃子”。
- 上一篇:白雪公主好气色的秘密
- 下一篇:洛杉矶中国城响起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