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卡音质好, A卡网速快! 5款一见难忘的疯狂显卡

  • 2025-07-26 04:11:18
  • 950

在过去的几年间,显卡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乏味。虽然也有一些性价比突出的产品,比如AMD RX 9070 XT和Intel Arc B580,但如今的显卡系列中,那些极具创意的疯狂设计似乎越来越少了。然而在多年前,情况却并非如此。曾几何时,显卡货架上也曾摆满了各种最奇特的设计和创新性的概念产品。它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制造了几条劲爆的新闻,引来一些好奇的目光,除此之外便再无波澜。不过,它们值得我们再好好审视一番,哪怕仅仅是为了缅怀那些曾经天马行空的硬件设计理念。

AMD Radeon Fury X:风冷已经压不住了

我们先从最熟悉的产品说起,而Radeon Fury X推出的时间不算太久,但颇具知名度,它堪称AMD有史以来最大胆的设计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一款仅提供水冷散热版本的显卡,出厂时就配备了一体化水冷散热器。同时,它也开启了AMD在消费级显卡上尝试高带宽内存(HBM)的先例,不过AMD后来放弃了这一尝试。

Radeon Fury X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怪异,在十年前这款显卡问世时,由于芯片制程的进步开始放缓,AMD和英伟达在提升显卡性能方面都遇到了瓶颈。这就导致当时的显卡普遍体积大、噪声大、发热严重,大多数硬件发烧友为了实现4K游戏的最佳性能,不得不采用双显卡配置。而Radeon Fury X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它是一款核心庞大、体积却又小巧玲珑的显卡——芯片本身尺寸很大,但凭借内置的液冷散热,整张显卡体积小巧且运行安静。但这种“怪异”最终却成了Fury X的致命伤,尽管HBM显存有其优势,但这款显卡仅配备了4GB显存,而当时英伟达的旗舰产品GTX 980 Ti则拥有6GB显存。再加上当时在显卡上从未见过的一体化水冷散热器,拖着一条“大辫子”的Radeon Fury X最终未能流行起来。

Diamond Edge 3D:N卡音质好的由来

在3D图形技术发展的早期,显卡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个时代“GPU”这个术语甚至还未出现,芯片行业的制程工艺刚刚突破微米级,而远非如今的纳米级。

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英伟达在1995年推出了它的第一款产品,内部代号为NV1,众所周知它曾搭载在世嘉土星(Sega Saturn)游戏机上,前几天的《樱花大战》周年纪念活动让我等老年区玩家激动得眼泪稀里哗啦。

搭载该芯片的PC独立显卡则有帝盟生产,以Diamond Edge 3D命名。它不仅仅是一款3D图形处理卡,还被称为“多媒体卡”,旨在将图形处理器和音频处理器整合到一张卡上(很可能就是“N卡音质好”这个梗的由来),可实现16位CD音质。

这款产品最终彻底失败了,NV1差点让英伟达就此破产。问题不仅在于那个昂贵且像是硬生生加上去的声卡部分,还在于英伟达对NV1本身的设计。它采用二次曲面纹理映射进行渲染,这是为了迎合世嘉土星游戏机的定制要求。然而,PC行业当时正朝着基于三角形图元的渲染方向发展,这极大地限制了NV1的兼容性。

显然,英伟达后来也跟随了行业发展的潮流,但NV1 Diamond Edge 3D仍然是有史以来最奇特的显卡之一。实际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张集成了声卡的显卡,仅此而已。

撼讯Devil 13:双显卡才够看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现代。Radeon Fury X是一款逆双显卡潮流的另类设计,它是一款性能强大的单显卡,不过这也使得液冷散热成为必要。而作为AMD的板卡合作商,撼讯(PowerColor)则采取了一种略有不同的思路,从Radeon HD 7990开始,撼讯推出了以Devil 13为命名的双显卡产品。实际上,撼讯甚至比AMD官方更早推出了双显卡产品,而AMD在下一代产品中才推出了R9 295X2。

撼讯在好几代产品中都将双显卡型号作为旗舰级产品,不过后来它将旗舰系列更名为Red Devil,并放弃了双显卡设计。尽管双显卡的历史并不长,但撼讯的这种野心确实值得肯定。这些显卡体型庞大,足足占据三个插槽的空间,并且配备了当时前所未有的大型散热片。如今,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Devil 13系列显卡了,但在那段短暂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其他显卡能比它们更快。

ATI Radeon HD 5450 PCIe x1:请拔掉独显提升性能

多年前曾出现过的一些PCIe x1接口的单通道显卡,而众所周知显卡是少数能真正占满PCIe带宽的硬件之一,即便是像RX 6500 XT这样的中低端显卡,也曾因PCIe通道数量不足而出现问题。当时索泰曾出过一款仅支持单条PCIe通道的GT 710“疯牛病版”显卡(性能极低的代名词),另一款则是ATI Radeon HD 5450 PCIe x1。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人设计一款仅支持单条PCIe通道的低端显卡呢?尽管听起来很鸡肋,但这类显卡还是有一些应用场景的,主要是在办公或服务器中。如果你只需要一个能驱动显示器的亮机卡,那么这类PCIe x1显卡就很合适。考虑到它们的应用场景非常小众,如今市场上这类显卡已经不多了。但它们代表了显卡中的最低端产品,为了将价格压到最低,厂商们几乎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成本:小尺寸精简布局的PCB板,1+1相供电设计,采用少量散热鳍片散热,整块板子精简得比半导体收音机电路板还干净。

七彩虹iGame GTX 680:有散热片,要风扇干什么

无风扇显卡并非新鲜事物,事实上,在服务器和小型设备中,采用全被动散热的低功耗、小尺寸显卡早已屡见不鲜,比如上面介绍的那两款。但如果是一款旗舰级游戏显卡,能否不依靠风扇进行散热呢?“凄惨红”iGame GTX 680就试图实现这一目标。

它采用完全被动式散热,因此拥有了显卡史上最奇特的设计之一。相信你只要看到它的照片,就会明白我的意思。这款显卡本身仅占用两个插槽的空间,但为了被动散热,它额外增加了几乎相当于另一张显卡厚度的散热结构。在显卡核心上方,有一个配备七根热管和大量散热鳍片的散热器。更奇特的是,七彩虹还在显卡背面也安装了一个同样的散热器,并通过六根热管将两部分连接起来。

我不确定这款疯狂的显卡是否真的上市过,七彩虹曾在CES展会上展示过这一设计,但似乎从未正式发售。

影驰GTX 460 WHDI版:无线投屏先驱

要说最奇特的显卡,影驰(Galaxy)GTX 460 WHDI绝对位居榜首——它是首款(据我所知也是唯一一款)支持WHDI(无线家庭数字接口)标准的显卡。如果你对WHDI一无所知,也不必感到困惑,因为很多人都和你一样。这是一种用于传输未压缩显示信号的无线标准,采用无线电波传输,于2010年左右首次推出,而英伟达的GTX 460也在同一年上市。

影驰承诺该显卡能以60Hz的刷新率无线传输1080p未压缩信号,并将WHDI技术真正应用到了显卡中。这款显卡附带了一个接收器,你可以将其连接显示器。然后,显卡会与接收器建立连接并传输信号。接收器上甚至还有一个额外的USB接口,这样你就可以在显示器所在的位置连接键盘和鼠标,并将数据传输回电脑。这听起来似乎会面临画质和延迟的问题,但实际上WHDI并非如此。由于它使用固定的无线电信号,因此在无视线遮挡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以超过30米,并且延迟低于1毫秒。

这听起来似乎是客厅PC游戏主机的理想解决方案,但WHDI的流行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毕竟高达3499元的上市价格,比GTX 460标准版(1299元)几乎高了三倍。导致后来WHDI 2.0版本再也没出现,而包括华硕在内的WHDI联盟,在WHDI 1.0推出后的三年内也销声匿迹了。不过,生产WHDI技术设备的阿米蒙(Amimon)公司仍然存在,只不过它现在主要为电影片场提供无线视频传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