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越卡脖子, 中国科技越猛? 这些“第一”藏着答案!
- 2025-07-14 15:26:32
- 965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近年来,即便西方还在搞“技术封锁”,也阻挡不了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反,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第一”,彰显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
比如,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回的土壤还带着尘埃;全球第一个实现用特高压电网把风电光伏送遍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还有很多“第一”,不一一罗列了。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个疑问:为什么越围堵,中国科技反而越能冲第一?
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聊聊。
第一个关键,咱们手里有副“完整的牌”。全球 500 多种工业门类,中国是唯一全配齐的。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到华为的智能驾驶,再到长三角的精密轴承,不用出国门就能凑齐整条产业链。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中国占了6席。
这种成功不是偶然 —— 别的国家车企被断一个零件可能就卡壳,咱们自己就能搭起闭环,这就是抗风险的底气。
第二个关键,就是体制优势。看看这些打破纪录的“硬科技”,背后是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聪明劲儿。
量子计算这事儿,美国 IBM 跟谷歌拼了十几年,咱们潘建伟团队联合 13 所高校、20 家企业,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硬是用更短时间让“祖冲之三号”跑赢了超级计算机。
我们这不是蛮干,而是把散在各处的光聚成激光,专打最关键的突破口。
也许,有人说这是靠钱砸出来的?没错,但不止是钱。2024 年中国研发经费 3.6 万亿,全球才第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1.3亿技能人才、6000 万工程师 —— 这规模,相当于美日德工程师总和。
比如,九峰山实验室搞芯片,500 个硕士博士连轴转,8 英寸晶圆从实验室到量产只用18个月,这速度,靠的是人才堆出来的密度。
第三点更妙,我们总能把“卡脖子”变成“新赛道”。西方卡我们芯片,我们把光伏做到全球 70% 份额;限制航天技术,嫦娥六号就去月球背面采样,顺便带回来 1731 克月壤研究太空资源。
特高压更是典型 —— 别人觉得远距离输电划不来,我们偏要搞,现在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标准制定者,把风电光伏发的绿电,稳稳当当送进千家万户。
最后一关键点,是咱们有个“超级试验场”。14亿人用 5G,就有了全球最大的通信技术测试环境;新能源汽车跑遍全国,充电桩和电池回收体系自然领先;连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都是靠 10 亿级用户的互联网技术练出来的。
只要是技术落地快,迭代就快,别人还在实验室画图纸,我们已经在市场里打磨出成熟产品了。
所以你看,西方的围堵像给弹簧上劲,反而逼出了我们的体系优势 —— 完整产业链抗风险,举国体制攻难关,海量人才做支撑,超大市场促迭代。
总之,中国的这些“第一”不是天上掉的,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车间、戈壁滩上拼出来的。下次再听到“技术封锁”的新闻,不妨看看这些正在发生的突破 —— 逆风的时候,恰恰是最适合起飞的时刻。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